threecats
武林高手

[] 那些随风而逝的辉煌

-->
看一个人,如果你光想到的是他辉煌的过去,说明这个人已风光不再。
有一个测试指标说:一个人如果经常怀旧,证明他的心开始变老了。
也许是他们辉煌不再。
也许是我的心态不再年轻。



看张艺谋的片子,《十面埋伏》、《黄金甲》,我总想到酒红色的浓烈、阳刚与柔情并重的《红高梁》,总想到尘土飞扬中执着而人情味的《秋菊打官司》,总想到悠扬音乐里自得其乐努力生存下去的《活着》……


最近几年,老张每出一部新片,我对他的旧片的怀念就会增加一分。


当初张艺谋的片子,虽然受到那么多观众及媒体的批判,什么暴露了中国人及中国的阴暗面之类这样那样说法,但那时摄像出身的张艺谋,态度是极端认真的,故事、画面、用光、用色、音乐、美术,剪辑,无不渗透着他的执着与努力,展示着他日后成为国际级大导演的潜质与才华。


那时的他,国际大奖得到无数,让中国人也都知道了国际上原来会有那么多的电影节,那么多金这个银那个的奖项,也让中国人知道了原来这么多的这些奖项,原来都与中国人无缘,老张一出,尽数揽入怀中,这不能不让中国观众以及圈内的后生们羡慕到流口水。


中国后来的一批年轻导演,眼睛就盯死了拿国际大奖这个容易让自己功成名就的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即使管理部门不批准,也依旧要冲破重重禁令参展拿奖,虽然因此片子会在国内被禁演也心甘情愿。这不能不说是老张的影响所致。


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张给吃导演饭的后辈们指了一条光明大道,在让新锐导演们明确自己如何运作自己的影片及名气方面有了一个范本,同时,也给了中国电影走上国际化道路带来了一大片的亮色。


为人父母的都知道,孩子怕被娇惯。被惯的孩子,娇气与骄气并重,性格与脾气都会让父母大为头疼。


其实,孩子怕被惯,成年人也一样。成了大导演的老张近几年拍片子不用太计较经费问题了,大阵容大投资足以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运作自己的新片,大牌演员汇集,片子场景广阔而华丽,群众演员更是汪洋一片,什么空运万盆菊花,动辄几个部队的战士参与拍摄,一个普通场景能跑全国几个风景点取景,他自诩的大手笔下,剧情空洞苍白,甚至漏洞频出。


很多人诟病他的《英雄》情节散乱,在我看来,这部作品起码还有着张艺谋对镜头美的诠释,对中国武侠风格的一种传神的表达,加上关键镜头类似吴宇森风格的慢镜运用,毕竟中国武侠风格那种灵动的美,与电影人后期的特效加以融合,《英雄》还是在如泣如诉的故事中给大家上了关于“天下”问题的一堂政治课。


但张艺谋不如李安聪明。李安拍完了《卧虎藏龙》后,立即宣布若干年不会再动拍武侠片的念头,后来就拍出了风格迥异、闻名遐迩的《断臂山》。老张拍完了《英雄》似乎不过瘾,于是紧接着来了一部《十面埋伏》。


好菜吃多也会腻,何况《英雄》绝非上品。《英雄》里面那些关于镜头、画面、武打的优点,在《十面埋伏》里让人审美疲劳。剧情创作上更是走到绝境,两男一女,心理不可揣摩,身份故弄玄虚,一会似侦破片,一会象无间道,感情戏也褪变成了粗野与低俗,竹林追斗还让人哂笑老张没创意学李安,当年张艺谋的乡土风格、人文风格,侧重小人物的悲喜情结,在这里面消失殆尽。


但这还没完,大场景似乎老张玩的还不够,于是《黄金甲》上场。你说我剧本差不是?我还不搞原创了,拿《雷雨》过来改改。你说我的历史剧不伦不类是不,我把时间定在五代十国时候,反正南北方一大堆小国,观众你也搞不清到底是咋回事。再打听一下演员谁最大牌,周润发?请过来。巩俐,够熟悉,请过来。周杰伦,时尚代言人,能吸引年轻观众,请过来。对着《雷雨》一一入座后发现,麻烦出来了,周萍的角色有了,周冲的角色也有了,皇帝一共有仨儿子呢,可周朴园就俩儿子呀,周杰伦没处安放了,干脆,周杰伦演个有反抗精神的皇子吧。于是,《雷雨》里的悲剧风格到了周杰伦这里,就变成了武侠风格了,一个人抵抗一大大大堆士兵们。老张第三次拍这种打打杀杀的片子,剧情就已经苍白到懒得去修饰的程度了。一部《黄金甲》,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是海洋一般黄灿灿的菊花,一是银幕上满是宫女们的“波涛汹涌”,老张玩场面,拍戏烧钱大法终于修炼到可以下山闯江湖了。


此时的江湖已是风起云涌,一桩酝酿中的巨大的事情——几十亿人瞩目的会开幕式正需要一个导演。这导演得是国际级的,得会拍大场面,能调动成千上万的人服从号令,还必须使开幕式风格中西合璧,场面美伦美奂,通过电视媒介传到世界各地时要彰显中国的风情与大气。


正好修炼完毕的张艺谋,似乎就为这而生的,这桩大事,不着落在他头上,天理难容。


人尽其材,材尽其用。


关于人才问题,张艺谋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我并不了解陈凯歌的来龙去脉,只知道他的父亲陈怀皑当年远比他牛的多,是那个时代真正不折不扣的大导演。
陈凯歌当导演,一定是受到父亲影响的。


其实,父亲不光是影响这位大导演儿子,还亲手提携。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艺术指导就是老父陈怀皑。


《霸王别姬》就是我对陈凯歌作品的水准最高定位,也是看他出新片时我最容易怀念起来的片子(没有之一)。


当初听说要拍《霸王别姬》这电影时,报上写着陈凯歌放言主演除张国荣,别人一概不考虑。那时我一直在琢磨,张国荣是演项羽还是刘邦呢?张良?韩信?不理解这片子为啥锁定张国荣。


剧照出来,才发现不是写楚汉战争的“霸王别姬”,而是民国时期两个戏子的人生悲欢。张国荣旦角造型,举手投足,美若天仙,那一刻,彻底服了陈凯歌的眼光。一个花旦,一个花脸,加上一个妓女的故事,片子没上映,我就跑到书店买了李碧华写的这部小说,先睹为快。


电影改编小说很难超越原著,小说文字所能描绘的意境、人物的心理活动,对用镜头来说话的电影,实在是难度颇大,所以电影总会被人称为遗憾的艺术。


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我认为超越了原作,而且不是一点点。


小说开头写:“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婊子合该在床上有情,戏子,只能在台上有义。……人间,只是抹去了脂粉的脸。就这两张脸。他是虞姬,跟他演对手戏的,自是霸王了……”

李碧华的文风古典中透着西化教育的影响,小说读起来我没有行云流水的感觉,但在电影里,这样的感觉我找到了。

小说要写有情的婊子,有义亦有情的戏子。陈凯歌用他的电影语言,用美到窒息的镜头画面,用充满着时代悲凉的布景,用几十年大跨度的戏子人生,明明白白让你看懂了小说作者想表现的根本立意。

那部片子诞生,陈凯歌终于达到了他导演生涯的巅峰。

虽然片子不无瑕疵。巩俐的表演始终感觉没有完全放开,女主角的光彩被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占去大半。而第一个镜头出场的蒋雯丽,怀抱着儿子送到关师傅处拜师学艺,几分钟的镜头活灵活现,有人评论说,初出茅庐的蒋雯丽上场仅几分钟,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远大于巩俐的角色——要命的是,俩人的角色都是妓女,表演上有着如此大差距。

看这片子的观众,众口一词都会称赞张国荣的表演。光彩四射,艳惊四座的张国荣,用他自己的演技与人生体验,完美地诠释了程蝶衣的无奈与孤苦,对爱情的向往,戏里戏外浑然一体的疯魔戏子,眼波流转间,一部似乎专为张国荣准备的电影就这样完美出炉。

一部《霸王别姬》成就了张国荣,更成就了陈凯歌。

人总会走下坡路,尽管人们都不愿意这样。但《无极》的出现,让人感叹陈凯歌这下坡路走的太陡了点。片子恶评不断不说,还有个胡戈出来恶搞一把,逼的陈大导演发出名言——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又是要求道歉,又是要打官司,我不清楚,这时的陈凯歌是否心虚,一部从选剧本到确立风格都不太靠谱的“大制作”,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一定会强烈的期望时光倒流。

只是,大导演的面子问题很重要,不能承认失败,即使承认也必须要换一种方式。

》开拍,其实就是导演对《无极》的一种表态。

同样是表现京剧的,同样是民国时期,同样是香港演员主演,同样是陈凯歌的作品,《》总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霸王别姬》来。陈凯歌输不起了,他没有张艺谋一部接一部拍武侠片的胆量,他太急于扳回一局了,他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再度辉煌一把。

张国荣——黎明,巩俐——章子仪,张丰毅——孙红雷,或许这样对比并没什么意义,至少我们能知道,一批不算新的新生代演员在试图挑战《霸王别姬》,更是陈凯歌在试图挑战自己心理的致高点。

据说当年的王羲之大醉后手书《兰亭集序》,醒后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只是想再写出这样的好字,已绝不可能。《兰亭序》成为书圣自己都不可逾越的高峰。

虽然王羲之醒后的书法仍堪称神品,但他知道有一个高度会让他无法逾越。

虽然《》好评如潮,但陈凯歌如同王羲之醒后的状态,回想起自己的当年,却没了那样的心力。

那个高度,有可能是他一生中难以企及的高度了。





冯小刚是牛人。

在中国的电影环境下,在中国文艺界普遍认同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时,冯小刚就说的很明白了:拍电影赚钱是第一位的。

这话放到香港、美国去说,绝对是废话。放在中国说,就是惊世骇俗,尤其是前些年。

在中国电影环境下熏陶成长起来的中国电影观众,早已对纯粹的、非商业化的电影习以为常了,甚至会认为电影就应该是那样子的。所以,冯小刚每部片子出来,大家都会蜂拥而上,做什么?找广告!

这个镜头是广告!那个肯定也是广告!这个地方该用广告为什么没用呢!那个地方会是一个广告吗?……

观众挑的热闹非凡,却几乎没人认同冯小刚在电影里加入的广告。很多人眼里的冯小刚,应该是一个从大大的钱眼里钻出来,眦着大牙冲大伙坏笑的形象。

当然要笑,广告收入都快把片子成本收回来了,更何况加了软广告你们不也得上赶着坐电影院里乐去吗? —— 一周票房就能狂收几亿,冯氏喜剧票房从来都是数钱数到手抽筋的,不笑多对不住自己个儿。

但他显然并不认为自己的才华就这么点。他要证明给全国观众看,冯小刚不但会拍喜剧,还会拍古装片。于是《夜宴》出炉。

一直对吴彦祖没啥感觉,加上片子开头人物戴个面具,唱歌的音调怪里怪气,那种不舒服的感觉一下子侵占了我每一根神经。象张艺谋一样,为了给自己的剧本有一个更恣意的发挥空间,《夜宴》也在背景定在了五代十国,这样片中的人物设计兼得唐朝与宋朝的形象,将来面对观众的挑错,也可以托辞是五代十国时期某某不知名小朝廷的故事,如此思维方式拍出来的《夜宴》,剧情漏洞百出,人物凌乱不堪,媒体恶评不断。冯小刚转变风格遇阻。

古装片不成,试试战争片。一进入《集结号》,我本能感觉到冯小刚在向《拯救大兵瑞恩》致敬,晃动的镜头,凌乱的战场,残酷的杀戮,他真的想拍出一部冯氏喜剧之外的经典作品。只是擅长拍喜剧片包括演戏都一直走喜剧路线的冯小刚,非要强行让自己板起脸来给大家讲一个潸然泪下的故事,这事情本身就透着滑稽。他的难兄难弟葛优当初开始演高渐离之类角色时就面临过这样的尴尬——明明是个悲剧人物,结果看他的脸观众还总能笑的出来,即使在《非cheng勿rao》里,葛优面对着舒淇深情讲起小白的故事泣不成声,据说影院里还是笑声一片。

演员个人转型毕竟容易,导演转型的风险就要大的多。

据说《集结号》拍到一半,冯小刚就后悔了,硬着头皮拍完的战争大片,虽然没输到比《夜宴》惨,但足以让所有人在内心里呼唤他回来继续拍他的喜剧贺岁片了。

所以《非cheng勿rao》的观众期待度当然会非常高。

一个大款,而且是铁搭档葛优演的大款,四处征婚,遭遇若干美女的故事,听来应该有喜剧效果。但抢先上演的劣作《爱情呼叫转移2》已经先期把这个题材拍到让人吐啊吐到习惯的地步了,《非cheng勿rao》前半段跟《爱》剧撞车,后半段到了北海道,喜剧效果消失无踪,忏悔,夜店喝酒,舒淇自杀,更穿插进来一个邬桑,说重要不重要的角色,莫名其妙开着车哭了好长一段,直让人们去猜这后面到底有什么隐藏的剧情。

看来拍了两年悲剧的冯小刚,一时还脱不出来或者是在努力寻求与新风格的结合,《非cheng勿rao》看不到冯小刚给大家带来欢乐的诚意了,似乎他在喜剧与正剧甚至悲剧间痛苦挣扎,想找出一条不同于现在风格的路子来。

这种游走于多种风格,让人无所适从的思路,使我看《非cheng勿rao》时,脑子一直在浮现着《甲方乙方》里“打死也不说”、“地主家也没余粮”,《大腕》里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没完没了》里付彪没完没了的“OKOKOK!”,甚至包括《功夫》里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敢找人打我吗?你敢扎我车带吗?……





导演们风光无限的背后,有着他们难以言明的无奈,求变不得,不变则死,每一次对自己的挑战,都象是一场巨大的赌局。票房、成本、观众的高期待度、媒体及影评人蓄势待发的挑剔眼光,使他们身上背负了太多的压力,只因为他们有过曾经的辉煌,有过使自己激扬无限的大手笔作品。

大导演也有大痛苦,不知现在的他们,看着轻松上阵轻松表达自己意愿的后辈导演们,是不是会羡慕,是不是会想起自己当年的好时光?

                             2009-1-16
石家庄
#1楼
发帖时间:2009-01-16 15:05:51   |   回复数:15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