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弹
一代宗师

[影视娱乐] 导演们的青春印记[20P]

-->

每个搞文艺的人一辈子都在试图摆脱青春期的影响,可是却越挣扎就越被绑得更紧,年华似水流,回忆永不褪,如果说年轻导演试手的片子是自己青春的投射,那么从作品青涩到日臻成熟,从导演踮着脚仰望星空到开山立业建立自己的体系,俯瞰世界,每个导演都曾是青春片导演。在年轻的光影里他们做着理想主义的白日梦,青绿鹅黄的爱情,色彩缤纷的未来,欲罢还休的岁月,在叹息和激赏里歪歪斜斜前行。我们且来简单盘点且听风吟。

 
赵薇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致青春》虽然改编自80后作者辛夷坞的小说,其实还是有赵薇的影子,比如其中联欢晚会跳舞的片段就有赵薇当年经历作底版,电影中的故事显然是70后在90年代的大学生活,对时代风貌、生活道具的还原很见赵薇的细致感情,那句“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有多少人被打动了?电影外面,读书回炉、拍戏作业,赵薇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样精力旺盛,这部电影褒贬不一,但却瑕不掩瑜,也许以后我们要说“赵导”,不再是“小燕子”了。


 
蒋雯丽 ——《我们天上见》



        比赵薇还早几年,比《致青春》还纯粹私人化,演员从导演的转变让人惊喜,从简朴的故事里我们看见了泪水与感动,《我们天上见》是写给亲人的真心寄语,更是自己孩童时代的爱与哀愁,这是货真价实的光阴的故事,是蒋丽雯童年的经历的真切临摹,她的故乡安徽蚌埠像所有回不去的中国旧小镇时光,残留着大开放时代之前最后的温情。蒋雯丽娓娓道来,朱旭淡淡演出,动人于无形。

 
周星驰 ——《喜剧之王》



        一般说来周星驰很少在作品中展现个人经历和对表演的心得与体悟,《喜剧之王》是一个另类,是个人经历的浓缩和管窥一豹的展现。一个龙套演员的独白即是心声,夸张却收放有度,恶搞却不乏自嘲,任何事情都需要热爱和投入,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比如星爷,哪怕是在黄日华版《射雕英雄传》里演出路人甲乙丙丁都必须用心,这是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是喜剧之王的励志,一个屡战屡败的失败者的处世态度让人如沐春风获益良多。

 
侯孝贤 ——《童年往事》



        在侯孝贤还没成为国际大师之前,也是一个带着乡愁的愣头青,扎根台湾乡土与记忆是两大命题,人人都在往前跑,他在安静地往后看,在高速发展的八十年代,《童年往事》是外省人在岛屿上向西望乡的一阕恋曲,悲凉而温暖,影片以孩子的视角来见证一代人离乡后的生老病死,一片海水阻隔两个地域,让一些人靠记忆活着。这片土地是侯孝贤感情的寄予,本片的故事却是朱天文和父辈们的经历衍生。


 
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



        王朔和姜文本质上是一类人,蛮横、凶猛,有着血统优势和自信,皇城根下的胜利者后代,他们都有着红色年代的大院情结,他们的青春期像小动物一样生猛,纯真,内心的骚动和彼时政治环境呼应,横冲直闯然后孤独老死。太阳底下没新鲜事儿,那些早熟的爱情,只是怀旧里的调料,忧伤和孤独才是共同的语言。姜文改编王朔小说,没丢弃原著的凶猛顽劣,更多青春期动物的躁动天真,他们在走向成熟时分裂。

 
贾樟柯 ——《站台》



        《站台》是一部平民史书,它的时间跨度、时代符号和感情浓烈程度都是罕见的,在个人版图上蚂蚁般游窜,身后事大时代的布景。本片虽然是导演献给父亲的作品,骨子里描述的还是自己的青春体验。爱唱歌跳舞的贾樟柯,借着自己在70年代末到80年末的记忆,展示乡镇文艺青年从不妥协,走向平庸和麻木,和现实握手言和的故事,现实中的他稳扎稳打,通过这部电影慢慢向国际准大师的行列靠拢。《站台》是故乡三部曲里最动人一部。

 
李安 ——《喜宴》



        李安是怀疑爱情,怀疑婚姻,怀疑爱情,怀疑信仰的人,但是鲜有激烈的反诘,而是像一个温柔刺一点点扎向观众,喝着洋墨水,心里却还装着忠孝之道,在早期的“父亲三部曲”里表现明显。《喜宴》里的赵文瑄在美国找到了同性爱人,却必须隐瞒华人父亲。在父亲来到美国后,他找临时女友打掩护,最后一切拆穿父亲无奈归国,在通过安检门举起了双手,以及说是妥协不如说无力反驳,李安的叛逆来得如此温柔。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而出现在喜宴的众多客人中也包括导演李安。

 
张艺谋 ——《我的父亲母亲》



        张艺谋的青春期是在偏僻的大西北度过的,这个和都市生活有着隔膜的“中国红”爱好者,在讲述农村故事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发乎本能的纯真,《我的父亲母亲》是一个老套、煽情的故事,像一个关于补碗的公益广告,但是我们相信,这一定是张艺谋在乡下生活时形成的爱情观,土气却不乏感人之处。而章子怡的银幕初初形象,也被人铭记至今。

 
九把刀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九把刀肯定是自恋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肯定是自恋的,但是自恋得有胆识,有恶趣味,臭屁得刚刚好,里面有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纯情校园,天天天蓝,你侬我侬,憧憬未来和永远相思相守。然则初恋往往都是无疾而终,因为我们都不曾了解恋爱的本质,只是凭着本能去讨好对方,结果南辕北辙,等我们老了,天各一方生活各自圆满,各自孤单的时候,就只能讲这样的故事安慰还在青春的朋友。青春与初恋、考试与胡闹、热血与狗血……这部电影也成功地让观众在影片中找到了自己在校园中的青涩身影。而九把刀也说电影描写的就是他的青春。

 
陈凯歌 ——《孩子王》



        陈凯歌虽然一直没放下知识分子的身段,早期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孩子王》在阿城的原著背后,是导演自己知青插队边疆的自我追溯,执拗顽固,忠实于理想,即使落败也有那么一点不甘心被宿命摆布,谢园饰演的乡村教师,在破旧的教室里依然有一种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淡淡的傲骨,我们无法去具体追溯陈凯歌在云南插队时的遭遇,这个电影也许是一个青春的侧面。

 
周杰伦 ——《不能说的秘密》



        《不能说的秘密》故事不算新鲜,新鲜的是导演兼主演周杰伦以及桂纶镁,在小清新的命题里,适当脱离了小清新的想象力。周杰伦是一个还在找感觉的导演,故事倒是还有感染力,至少桂纶镁的美丽让我们觉得《不能说的秘密》其实还算养眼,为了拍摄该片周杰伦重返母校淡江中学,而淡江中学其实也是他们青春期的延伸。他聊起影片时被问及是不是像片中演的小伦一样去靠近初恋对象?周杰伦表示其实两人接近也算是靠钢琴,因为学校有合唱比赛,每一班每一班上去唱歌:“我那时不唱歌,帮同学们伴奏。那个女生也不知道我会弹钢琴,就是因为这样,最后开启了这个话题。

 
王小帅 ——《我11》



        也许“三线”经历对王小帅而言是无言的财富,是他必须花一辈子的时间认真讲述的情怀,从《青红》到《我11》都在拿这段记忆进行修复,视角在变,不变的是相同的情绪。《我11》孩子眼中的特殊时代青春期,飘零而残酷,故事像一首残忍的青春挽歌,不疾不徐却正中记忆的命门,王小帅这次对“三线”的描述没有《青红》精彩,却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儿童视角里的懵懂和残酷,这个孩子是另一个自己。

 
蔡明亮 ——《青少年哪吒》



        “李蔡”组合是台湾电影圈继续杨德昌、侯孝贤之后的文艺大师接班人团队,开创了自成一格的长镜头孤寂美学。《青少年哪吒》是90年代台湾边缘少年的青春期白描,是蔡明亮孤独美学的肇始,而蔡明亮、李康生组合正式启程,一步步走向默契。性别认知的困惑,身体禁忌和暴力狂欢,这些都是内向的,孤独的,自以为是的,自己并不知道属于哪里,为什么挣扎。我们可以从李康生的少年看到现在中年,如果不出意外,难说一直可以看到他变老。

 
易智言 ——《蓝色大门》



        00年代的华语青春片的启程是从《蓝色大门》开始,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亲切的孟克柔、张士豪,有些俗套,其实里面的纯情和迷惑,是很多人在中学时代听说过或体会过的心结,电影还原这种情绪,因此让人心生感慨,和人物产生共鸣。这个片子之后到现在,都没有一部台湾青春片超越这种感觉。这部电影也让易智言导演开始找到拍电影的自信,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岩井俊二 ——《情书》



        岩井俊二从朋友的故事里得到的灵感然后化成影像,感动了无数人,原来爱一个人可以爱得这么微妙而不露痕迹。在电子计算机还是未来事物的年头,我们都写过各种热烈的情书,既有石沉大海也有终成眷属,《情书》为很多人做了青春的墓志铭,这是一种深沉的暗恋故事,是纯爱美学的最高呈现,也算导演写给观众的情书,感动和流泪都是因为我们的心弦被撩动了无痕。


 
大岛渚 ——《青春残酷物语》



        《青春残酷物语》的残酷,和岩井俊二的残酷是两码事,因为它的政治性、革命性,已故老“愤青”大岛渚早期电影的主题都是“革命”,而他是一个怀疑革命的人,所以他电影里的青年们,开始理想大如天,后来如丧考妣,没有底线,互相倾轧,互相排斥和拉拢,然后互相出卖。《青春残酷物语》关于身体和革命隐喻,其实都是最后殊途同归,奔向同一个的结果:死于青春。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五月之后》



        《五月之后》是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青春期片段,所谓五月就是法国“五月革命”,影片描述的是革命结束三年后的事情,学生运动方兴未艾,社运变革轰烈烈,可是有些东西在空气中发生变化,人们纷纷朝着另一个方向前进,革命的爱情,还是革命的战友,都是过眼云烟。情与义时过境迁,再来回首这段过去,故事里的人都老了,一切都像梦。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天 ——《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那种根红苗正,适宜大面积推广的好片子,普通影迷能看进去,资深影迷提到它不觉得丢脸。坏学生好老师的经典案例,太过于理想主义,不过因为是理想所以可以用电影付诸实践,早前并不乏类似题材,可是《放牛班的春天》的优质做工打动了很多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些顽劣学生,也许被某一个老师改变,才走上今天的道路。没有谁天生就该在放牛班,只是没遇见好老师罢了。这样的励志足够普世意义。导演拍摄这部电影时,认定必须与其4至8岁的童年经历有关,而且最好以音乐为主题,因此这个组合自然让他想起7、8岁时看过的音乐电影《A Cage of Nightingales》,当年他深受这部作品感动。

 
格斯·范·桑特——《我私人的爱达荷》



        如果说格斯是青春片导演,估计没一个人会反对,《大象》《迷幻公园》《心灵捕手》《最后的日子》《悸动的心》这些都是证明,都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青年摇摇晃晃地招摇在困顿的成长之路上,要么自我毁灭,要么获得新生。其实,他最好的青春片还是《我私人的爱达荷》,见证了一个天才的崛起陨灭,就像电影一样迷幻晕眩,他叫瑞凡·菲尼克斯,格斯·范·桑特另有片子《我私人的瑞凡》纪录了他的故事。


#1楼
发帖时间:2016-01-12 20:40:06   |   回复数:4
make911
一派掌门
2016-1-12 #2楼
jokingcheung
超凡入圣№
谢谢分享
2016-1-12 #3楼
zk13145201
一代宗师
谢谢分享~~~感谢发布~~~顶~~~
2016-1-13 #4楼
ALLEN820213
隐世仙人♂
感谢楼主分享!!!
2016-1-25 #5楼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