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oyu
一派掌门

[] ☆从解读《达•芬奇密码》看当今影评人☆

-->
   星期五的首轮公映,我是怀着等待了一年的热切心情看的晚场。深夜里,看着人潮涌动的影院,我告诉自己,又是一部票房大作。
   《达•芬奇密码》我曾经看过原著,也为之痴迷了一阵,以至于买了很多相关知识的书籍,对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细细地品味了一番。小说的成功,这是不用我在这里废话的,发行量的巨大,在宗教界掀起的风暴,都是历历在目的。
改编这样一部炙手可热的小说,我先要崇敬地向朗•霍华德导演行个礼,冒着全球数以万计的“密码”fans群殴的危险,他还是拍了,而且拍得还不错。
    通常情况下,改编最为艰难的是有多少内容忠实原著,聪明如霍华德,他的这部影片对原著的忠实程度应该可以达到电影的最高了,聘请丹•布朗作影片的艺术指导,这是一着稳棋,但是我想霍华德应该或多或少的猜到,这也不能满足fans们难调的重口。改与不改都会招来恶评,这是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通病,那么有人问为什么从前的老电影没有人指摘它们的不是,很简单,因为从前的电影少,老百姓看的也少,对比少,所以没有好坏之分,说白了,现在的人挑剔了,吃肉要吃精瘦肉,容不得一点筋头巴脑。
    普通人的好恶我们暂且不做评论,那是圈子外面人的事,但是影评人,我们就要好好的论论了。看了很多报纸专栏,都有些所谓的影评人,当然是从没听说过的名字,不知道他们知不知道这三个字的分量。作为一个公众言论的代言人,时刻影响着听者看者的判断,如果不能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一部影片的话,就有愧于影评人这三个字。
    看到对朗•霍华德的《达•芬奇密码》的如潮恶评,我颇有些心痛,一部电影的诞生并不是像公众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即使是再失败的著作也有他闪光的一面。
就从忠实原著来说说,有评论人说,霍华德的改编太过刻意忠实原著,没有创新,连对宗教问题的解读都长篇大论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与全片的整体节奏背道而驰。
    我说您要如何表现,复杂的宗教问题,从来都是影视作品最难的一个关口,影片中已经尽量的采取了历史重现,图形解构的方式来解说了,可能这对于一个看过原著的人来说是多余的,因为你不是在看这个故事为什么是这样,而是看这个故事怎么拍能让你填补看小说的那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但是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呢?我是和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一起观赏的影片,得到的回应是非常惊叹于整个故事情节的曲折,以及对以往的知识架构的颠覆,给心灵带来了震撼。
    对于影片节奏的把握,这种言论完全是一个可笑的外行人的话。没有哪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是紧张刺激,要有张有弛,这样才能突出故事的重点,就像一个人的脉搏一样,如果一直强悍地跳下去,你能受得了吗?小说里的那种紧张的气氛,其实是作为读者的一种自我催眠,当你陷入一个精彩的故事时,你就会给自己创造一个氛围,那个紧张的气氛是抽象的,K你自己的意念来把握的。如果有人打断你,这个氛围马上会被驱散。但是电影不一样,你坐在影院里的时候,就注定了要为你的钞票付出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而且你是在导演给你创造的一个立体真实的空间里感受一个故事,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被具体化了,它是一个强迫你接受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看过小说的人无法接受影片的最主要原因,他们心中虚拟的那个影像和眼前的汤姆•汉克斯完全不一样。如果你觉得兰登博士应该是一个很帅的中年人,我还觉得我心中的兰登应该比汉克斯还要老些,想想一个精通宗教学和符号学的哈佛教授怎么会年轻有为,那是梦里的事情。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现今我们国内的那些所谓的影评人都是何方神圣,我并不了解,但是作为一个影视从业者来说,我自认为还没有资格对一个影片如何如何指手画脚,我只能说我觉得怎样。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写过剧本,有没有改编过文学著作,如果我现在给他们一万字的文学作品,不知道有几个人可以给我写个10分钟的片子?如果没有,请尊重每个影片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都是K心血凝聚而成的。虽然我们鄙视那些炒作的行为,但是作为影视作品本身来说他是无辜的,就像一个初生的孩子,他可能会长的不尽如人意,但是总有纯真可爱的地方,他可能太像他的父母或者根本不像,但是他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请从客观的角度对他来评价。
    请号称影评人的人们在说话的同时负起责任,影响公众的舆论不是随便发表的。
#1楼
发帖时间:2006-05-23 14:31:41   |   回复数:19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