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庚
小有名气

[] 《梅兰芳》:“无极门”外的艺术“凯歌” 文/三错

-->
》:“无极门”外的艺术“凯歌”     文/三错

这是一部配得上“优秀”的影片。陈凯歌必将凭借此片走出“无极门”,终结“馒头血案”, 以其不变的精英操守奏鸣一曲洪亮的艺术“凯歌”,在他的作品链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笔调。

我一直坚信,情义是(影视)艺术战无不胜的法宝,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及至其间流露的人物命运与文化底蕴,是衡量和检视艺术的最终标准。与《甘地传》、《莫扎特》等世界经典传记片,或与《霸王别姬》、《活着》等文艺史诗佳片相比,《》少了些许的传奇、高潮和戏剧冲突,却自始至终抓住了人物的感情与命运。

围绕传主的辉煌半生,邱如白、孟小冬、福芳芝、十三燕、冯子光等人粉墨登场,有人半途而散,有人中道殂落,有人至始尾随。不同的人物,表现出源于真善美的感情,满足于苍白现实中奔波的世人的心理诉求。邱如白自比伯夷叔齐,视畹华为知已。他的所作所为、喜怒哀乐,既为京戏更为兄弟,纵使被视为“卑鄙”和“出卖朋友”也未改初衷。为维护畹华的艺术形象,年老力弱的他被人痛揍,点着残灯对着结义的旧画暗自伤神落泪。哪怕无人理解、行如陌路,他也是站在台下和后方,远远地为畹华祈祷。哪怕成了“敌人”,他也是坐在床前吐诉衷肠。他仿佛就是为理解兄弟的心灵而存在,平静地说上一句:“现在我明白了,你想做一个凡人,也许你一直就是个凡人。”然后,于清冷的街道黯然离开。孟小冬的闯入,为畹华的生命增添了红颜的色彩。旦角之王与须生之后,逃不过一曲梅龙镇的姻缘。两人的恋情,少了大片中解衣宽带的感官刺激,而是平平淡淡直击人心的两情相悦。“世上的浪漫多不成功”,梅孟两人未能喜结连理,忍痛别离,留下的是最深情、真诚的祝福。伶牙俐齿的福芳芝,虽没有向孟小冬一般走进畹华的人生,却终是不离不弃、生死与共,换回爱人一句“对不起”的歉言和爱语。那一刻, 相濡以沫,夫复何求?此外,冯六哥和田少佐这些配角,在有限的空间,留下了立体的形象。如,只言片语交代了少佐与畹华的前缘,乃至他在忠君与忠义之间的决择,两难间选择用子弹结束自己的生命。

名伶十三燕,曾受前朝浩荡皇恩,京城内外妇孺皆知,既是畹华的前辈又是恩师。在一般的电影里,一个老伶人往往代表着守旧愚腐,衬托年轻传主的英气。十三燕跳出了定势角色的窠臼,威严而又高傲,尊严而又低贱,从名场京城的角儿,到为商人摆布的“下九流”,活脱脱一个饱满而又深情的形象。“输不丢人,怕才丢人”,他与少年畹华同城打擂,不计成败输赢,反为伶人身份与尊严而唱。任何时候,完美的艺术斗不过商人的钱财和阴险。台下群魔叫骂打砸,唯他处变不惊,哪怕是心里伤透,依然面对偌大空堂放声高唱,唱出了伶人的卑微,唱出了艺术的操守,更唱出了人性的尊严。两代伶人的较量,没有变为新旧的对立,成了传主一生中最难忘的段落。多少年过后,在日军淫威逼迫下的畹华,回忆着那生死离别的一幕,转诉着十三爷爷临死前的教导:把我们伶人的地位往高拔一拔!

作为民族传奇人物的传记,《》没有落入传主的独角戏,每一个角色都熠熠生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鲜活的形象,离不开精湛的表演。老戏骨王学圻演活了老戏子的气派与苍凉,实力派孙红雷塑造了能哭能笑、亦神亦鬼的三哥,章子怡在须生与恋人间游刃有余,即便“救场”的陈红也是可圈可点,反倒是黎明未见突破,多少显得有些形似而神离,不如余少群(少年畹华)入戏。

全剧截取传主一生中京城对擂、梅孟恋、美国专演、抗日拒唱等几个章节,涵盖19世纪上半叶近30年时间,动荡历史的变迁与人物命运交错交织,散发出浓浓的史诗气息。点滴的细节,决定整体的成败。纽约街头站立的乞讨者,正是对30年代美国经济大箫条的写照,显示出编导的精细处理与真诚。这不是一部完美无缺的影片,作为史诗性传记片,150分种不足以表现传主精彩、丰满且传奇的一生。除了京城对擂一段,其他段落难免留下意犹为尽的遗憾,梅孟恋没有完全铺开,美国专演仓促结束,抗日拒演缺少对传主自身陷入困境的内心刻画,这些致使剧中部分段落切换不够自然,产生一种跳跃感。

当然,瑕不可掩玉。在《》、《爱情呼叫转移II:爱情左右》这些支离破碎的喜剧主打的档期,在《硬汉》、《证人》这些反复演绎警匪追踪的娱乐片至上的今天,优秀影片无疑如凤毛似麟角,而《》却是我心中的这类电影。如果非要找同级别的电影,我想最近两年唯有《投名状》和《色戒》可与之媲美。

PS:因事,很久没在家发贴了,不是很久没回家看看啦:)
今天看了《》,觉得不错,牢骚几句,慢慢回归:)
#1楼
发帖时间:2008-12-04 13:04:42   |   回复数:0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