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天天
武林盟主

[] 《王的盛宴》隐藏在黑暗里的真相

-->
《王的盛宴》隐藏在黑暗里的真相

  看完电影,想到的第一个词语就是,“伪史诗”。虽然电影从场面上,十足有史诗片的气质,但是整个故事架构显得十分单薄,毫无史诗感可言。
  
  缘起

  陆川算是国内比较有野心的导演,但是他的能力似乎没有野心那么大。从《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陆川似乎一直执着于“真相”两个字。

  《可可西里》,陆川用一干群众演员,真实的还原了藏羚羊的生存状态。这个片子叫好一片,为陆川赢得了很多忠实的观众。《南京!南京!》,陆川再一次试图还原当年惨剧的真相。甚至片子还大胆采用了日本人的视角。

  这次,陆川的“还原”的对象时汉初著名的政治饭局——红闷YAN。在《史记》中,关于《红闷YAN》的文章其实不多,只有寥寥数千字。其实这几千字当然不足以描述到当年那个饭局的整个细节。于是陆川在电影中,用电影语言补充了很多细节和人物动作背后的动机。比如,项伯为何通风报信。樊哙为什么能进入兵营。等等不一而举。

  其实,对于质疑历史,挖掘真相。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是值得嘉许的。就算电影拍出来的,也未必就是当年历史的真实状态,也无关紧要。至少给后人多了一个解读的思路。在这个态度上,这部电影时成功的。片中张良痛斥史官一段更是令人动容。

  只不过,有了好的动机,未必就能拍出好的电影。

  电影表达的“真相”未必就是当年的史实,但至少整个电影应该有逻辑可以支撑这个“真相。”
  
  《王的盛宴》最致命的伤,就是整个剧本的结构松散,逻辑混乱。到最后揭开“真相”的时刻, 观众早已不关心这个“真相”到底如何了。

  这也是为什么说陆川有野心,但是没有那么强的能力。
  
  结构失衡,内容空洞

  整个影片基本使用倒叙和插叙完成的。主体故事是通过刘邦回忆讲述的。
  
  一声声“噩梦”的叹息,衰老憔悴的刘邦,华丽的汉宫廷,跪在旁边的老臣。开场的一组镜头十分好看,也完成了叙事功能,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刘邦说,我一生有两个敌人,一个是项羽,一个韩信。然后电影开始从年轻刘邦讲起。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刘邦去项羽那借兵。第二件事,刘邦入咸阳城,荒淫享受,被张良劝阻。第三件事,才是红闷YAN。

  这三件事当中,前两件的叙事过于繁琐,大大影响了观众的观影感受,再加上整个事件的穿插都是通过老年刘邦的回忆完成,使得电影的结构支离破碎,完全没有了“情节”上的节奏感。没有了节奏感,也就使得观众没有看下去的动力和欲望。

  所谓“真相”,就是支持观众看下去的欲望。随着情节的推动,故事的发展,观众会有兴趣去想“为什么会这样?”或者“到底是怎么样的?”。

  如果观众丝毫不关心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所谓的真相又有什么意义?这又不是历史科教片。
  
   所谓的“真相”

   整个影片有两个真相。 '

   先说第一个。

  这是由张良说出来的“红闷YAN”的真相,也是整个电影的高潮之处。

  从张良的角度来看,红闷YAN中刘邦之所以能够顺利逃出,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眼前刘邦要杀的韩信。

   真正的历史中,真相到底如何,我们先不考虑。单从电影中来看,张良所说的一切,前面都没有任何铺垫。就像是一部拙劣的侦探电影,最后突然冒出来一个路人甲,承担了所有的犯罪,完全是编剧的一厢情愿。

  再说另外一件事情的真相。

  历史上的韩信为什么坐拥重兵的时候不反,而最后带着家丁去刺杀吕后?韩信为什么在红闷YAN后,刘邦看似穷途末路的时候,还要追随刘邦?这也是老年刘邦始终纠结的问题之一。
  
  我们陆川导演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一组漂亮的大场景。
  黄沙,风起!
  衣衫褴褛,却依然英俊的韩信放下盔甲,幸福得奔向刘邦远去的方向。
  这是为什么呢?
  来看韩信的回忆。
  闹市。
  项羽骑马经过,众人避开。
  韩信在人群中显得有点单薄。
  一群穿着破烂,却个个意气风发,喜笑颜开的男人们入场。
  这正是当年的刘邦团伙。
  刘邦,韩信。两人擦肩而过,慢镜头,特写。
  刘邦给了韩信一个类似馒头的东西,扬长而去,留下呆呆的韩信。
  慢镜头。
  刘邦回眸一笑。
  韩信痴了。醉了。
  从此发誓一生跟随刘邦。
  原来一切都是浓浓的基情啊。
  
  期待

  整个影片很多镜头运用,场面调度,还是可圈可点的。作为导演,陆川还是不错的。作为编剧,扯淡去吧。

  

#1楼
发帖时间:2012-11-30 11:33:13   |   回复数:1
ljy751003
一代宗师
说实话,我对这名字有些疑惑,中国习惯这样称呼吗?王的。。。。。。
2012-11-30 #2楼
游客组